最后的,最初的又名Being Mortal
发布于2024年。由罗率执导,集众多位匡胜利、许满秀、江文勇、冯雪霞、黄漫浠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24-05-21(中国大陆)公映的电影。
豆瓣评分未知,暂时没有评分,请继续等待。类型为纪录片的电影。创作于中国大陆地区,具有汉语普通话、粤语语言版本。
最后的,最初的在线观看资源:目前清晰度未知,请您自己尝试后再决定是否需要。
豆瓣评分未知,暂时没有评分,请继续等待。
——以上信息由我靠分享提供
作为新中国的合法公民,得知这部影片的展映禁止男性买票观看,注明了男性就算买票了,也不得**影厅,且不退票。有被侮辱到,****中国版本的“华*******”。我想请问片方,请问导演,什么意思?
被辜负很多次已经不敢对自己感兴趣议题的电影抱有期待,但这片子拍得是真好…没有那种悲天悯人高高在上的拯救者姿态,在这些克制温情的镜头下,那些在临终医院里踩在生死线上的人没有带着那些他们不想要的标签、作为一些边缘的可怜人而存在。他们更像一座座即将崩塌的博物馆,带着独属他们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故事静静地等候那些稀少的来客。志愿者都慷慨伟大,但似乎也真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到无穷的能量和暖意。希望哪天我能拥有直面虚空的勇气,能够在握紧他们手心中得到他们向世界传递的最后一份力量。(ps:参加首映礼最好别坐边边,不然会全程担忧自己流泪的画面会被摄影师拍到剪进配着悲情bgm的宣传电影短片里而狂忍眼泪)
纪录片方面太稚嫩了,人物群像非常散乱,临终关怀的组织现状及发展也几无涉及,一切都浮在很浅层的表面,看得出在摄制过程中没有努力尝试与患者达成更深的信任,所以拍不出什么东西。不过,所持的镜头态度是值得称赞的,主创的映后交流也很真诚,只是都无法体现在银幕上,本想举手打破现场的氛围,最后还是作罢。我们学校来交流的那个教授一如既往地只说好话,不太看得惯。排队拿签名的时候问了一下,发现组织的地点在越秀区,离家还挺近,以后说不定会去看看……
将镜头对准相关领域还是值得赞一下 纪录片剪辑难评 想表达的东西也没有很突出 映后交流嘉宾都在夸赞 我还是好奇临终关怀组织者对***是什么态度
大陆院线难得一见的题材,也是在社会和家庭中甚少被提及的话题。生命以及死亡课题都是被我们经常忽略的,也缺乏系统讨论、系统教育的。镜头对准广州的一家临终关怀机构,记录他们的日常。其实作为一部纪录片,本片很难说得上优秀,但能关注到这个题材并且拍出来最终在院线上映,就是一种胜利。生命很长,生命也很短,如何面对死亡,其实也就是如何面对生命。
#峨影 1958 成都首映 好话题,很有触动,但是有点散,结构不太清晰
像是一张一个多小时的离别体验邀请函,轻盈、淡淡的呈现了临终者生命的最后篇幅,同时也是一个关于爱与陪伴的记录。 影片传递给我最大感受是正视弥留之际的个体,他们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自己的爱好和思虑,任性和豁达,他们更是以后的我们。 如果说“最初的”来时得到了很多方面的关注,但愿“最后的”走时同样也能得到社会资源的重视和参与,帮助临终者们安详、体面的去到其他空间维度。
路演场/为许曼秀阿姨的逝去落泪…..如此鲜活,如此生命力,但她的豁达与释怀又缓了几分悲伤,向死而生是一生的课题,如何运用现有身份在社群终老也是问题….为女导欢呼,戴锦华老师的话没错,女性可以处理一切命题。克制温情的镜头,细腻柔软的笔触,虽不完美,但足以动人
#导演映后+超前点映# 关于“病人”,镜头到底是要对准“病”还是“人”还是“病人”。 没有一个一脉相承的主线,电影结束后两眼空空内心空空。
刚刚看完《临终困局》,再到这里的故事会有些熟悉。临终照护的意义在于病人仍然可以被看作一个人,而非病例抑或某种负累。另个有些透过纪录很特别的分享是从事*务的志愿者自身的经历以及对生命的感知,更让大家选择走向这条道路。“癫婆”的自嘲和随口而出的顺口溜俗语看得人眼湿湿,许阿姨的选材也很棒;虽然感觉在节奏上有些散,但整体还是有温度并且真诚的。
张子彧
作为新中国的合法公民,得知这部影片的展映禁止男性买票观看,注明了男性就算买票了,也不得**影厅,且不退票。有被侮辱到,****中国版本的“华*******”。我想请问片方,请问导演,什么意思?
hypnos
被辜负很多次已经不敢对自己感兴趣议题的电影抱有期待,但这片子拍得是真好…没有那种悲天悯人高高在上的拯救者姿态,在这些克制温情的镜头下,那些在临终医院里踩在生死线上的人没有带着那些他们不想要的标签、作为一些边缘的可怜人而存在。他们更像一座座即将崩塌的博物馆,带着独属他们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故事静静地等候那些稀少的来客。志愿者都慷慨伟大,但似乎也真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到无穷的能量和暖意。希望哪天我能拥有直面虚空的勇气,能够在握紧他们手心中得到他们向世界传递的最后一份力量。(ps:参加首映礼最好别坐边边,不然会全程担忧自己流泪的画面会被摄影师拍到剪进配着悲情bgm的宣传电影短片里而狂忍眼泪)
藤井树感冒啦
纪录片方面太稚嫩了,人物群像非常散乱,临终关怀的组织现状及发展也几无涉及,一切都浮在很浅层的表面,看得出在摄制过程中没有努力尝试与患者达成更深的信任,所以拍不出什么东西。不过,所持的镜头态度是值得称赞的,主创的映后交流也很真诚,只是都无法体现在银幕上,本想举手打破现场的氛围,最后还是作罢。我们学校来交流的那个教授一如既往地只说好话,不太看得惯。排队拿签名的时候问了一下,发现组织的地点在越秀区,离家还挺近,以后说不定会去看看……
卡冈图雅
将镜头对准相关领域还是值得赞一下 纪录片剪辑难评 想表达的东西也没有很突出 映后交流嘉宾都在夸赞 我还是好奇临终关怀组织者对***是什么态度
薇羅尼卡
大陆院线难得一见的题材,也是在社会和家庭中甚少被提及的话题。生命以及死亡课题都是被我们经常忽略的,也缺乏系统讨论、系统教育的。镜头对准广州的一家临终关怀机构,记录他们的日常。其实作为一部纪录片,本片很难说得上优秀,但能关注到这个题材并且拍出来最终在院线上映,就是一种胜利。生命很长,生命也很短,如何面对死亡,其实也就是如何面对生命。
Nan
#峨影 1958 成都首映 好话题,很有触动,但是有点散,结构不太清晰
什么树都好看
像是一张一个多小时的离别体验邀请函,轻盈、淡淡的呈现了临终者生命的最后篇幅,同时也是一个关于爱与陪伴的记录。 影片传递给我最大感受是正视弥留之际的个体,他们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自己的爱好和思虑,任性和豁达,他们更是以后的我们。 如果说“最初的”来时得到了很多方面的关注,但愿“最后的”走时同样也能得到社会资源的重视和参与,帮助临终者们安详、体面的去到其他空间维度。
向蒂*
路演场/为许曼秀阿姨的逝去落泪…..如此鲜活,如此生命力,但她的豁达与释怀又缓了几分悲伤,向死而生是一生的课题,如何运用现有身份在社群终老也是问题….为女导欢呼,戴锦华老师的话没错,女性可以处理一切命题。克制温情的镜头,细腻柔软的笔触,虽不完美,但足以动人
东东
#导演映后+超前点映# 关于“病人”,镜头到底是要对准“病”还是“人”还是“病人”。 没有一个一脉相承的主线,电影结束后两眼空空内心空空。
基瑞尔
刚刚看完《临终困局》,再到这里的故事会有些熟悉。临终照护的意义在于病人仍然可以被看作一个人,而非病例抑或某种负累。另个有些透过纪录很特别的分享是从事*务的志愿者自身的经历以及对生命的感知,更让大家选择走向这条道路。“癫婆”的自嘲和随口而出的顺口溜俗语看得人眼湿湿,许阿姨的选材也很棒;虽然感觉在节奏上有些散,但整体还是有温度并且真诚的。